一方面中央領導在各種會議上反復強調要給廣大科研人員松綁,簡化審批流程,增加科研經費使用的自主權,使科研經費更好地服務于科研;而另一方面,對于科技界一線的科研人員而言,經費使用卻越發繁瑣,報銷程序復雜,導致科研人員不得不把更多的時間耗費在報銷之上。知識生產也是需要投入的,經費的作用原本就是用來生產知識的一種必要投入,沒有經費是無法生產知識的,但是,現在即便有了經費,使用起來也是麻煩重重?陀^地說,經費使用已成整個科研活動鏈條上最不通暢的地方,而且也成最危險的領域,稍有不慎就會出現違法現象。
按照現有的預算編制方式,設備費、材料費(包括資料費)最好報銷,其他科目很難報銷,從而導致中國的科研經費不是研究經費而是采購經費。造成這種局面的深層原因在于我們這個社會長期處于信任缺乏狀態。管理者與執行人之間缺乏信任,而采購經費恰恰是可見的,這種可見性彌補了管理者內心中的不信任感。坦率地說,中國的科研經費購置了一批使用頻率極低的各類設備,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。個別時期的扭曲政策安排,如到期收回經費,更是導致突擊花錢現象的泛濫。學術界都知道經費申請是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過程:有豐年也有歉收之年,更多的時候是歉收之年居多,而科研活動是要保持連續性的,這就意味著每個團隊為了保證研究的連續性,必須用豐年補貼歉收之年,如果沒有強制收回的荒謬政策,大多課題組會節約使用經費,以備荒年之時的研究活動不中斷。
一項完整的知識生產活動包括兩類投入:有形資源的投入(用資金購買的有形材料)與無形資源的突入(科研人員的智力付出)。在我們的經費預算設置中,明顯沒有為智力資源留有足夠的合理補償。由于無形智力資源的投入無法測評,所以財政預算總是把這部分盡量壓縮,導致知識的價值無法體現,從這個意義上說,我傾向過于認為應該簡化直接費結構,即直接費分為兩大塊:有形材料費與無形智力費。簡化不但可以提高激勵機制,而且更節約資金,課題組就不會亂買設備/材料與亂出差了,反而能最大限度上提升經費的使用效率,并且可以最大限度上降低各種套取資源的現象。給與相信將收獲誠實守信;給予不信任只能收獲形式主義的欺騙。想想無人售票車的情形,逃票現象并沒有大規模發生,不難理解這份信任的價值。更為重要的是,規則制定者給予受政策眾充分信任,也將極大地培養受眾的尊嚴感與契約精神。